小編認為⋯
未來應該不會有COVID 19疫苗再進行三期「期中」才「上市」,更何況蠻多人搞不清楚三期期中報告,跟完整執行完整的差異。
然後又看到四叉貓抗體的爭議,要來好好聊一下,有錯再請指正。
小編朋友詢問一個這方面的專家,討論狀況如下。
他說四叉貓透過檢驗所驗的是用 酵素免疫法,這種驗法就只能說有抗體和沒抗體而己。
而且才15天剛生成抗體,應該要再等等。
我們在講的是「IgM中和抗體的效價」這個對於感染時的抵抗力最有關係,跟四叉貓驗的是不一樣東西,這個要去實驗室才做得出來。(四叉貓的是IgG)
抗體效價要透過GMT實驗室,統一一個實驗室作才能比較,台灣就昆陽實驗室或中研院的GMT才能比對。
所以四叉貓驗出來的IgG數字沒有意義,就是測出來你有沒有抗體這個樣子。
四叉貓的朋友另一個數值高,這個和保護力的強弱不能直接講,因為抗體本身,還有分好的抗體和弱的抗體,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
像他朋友數值高,他的比較低,但是有可能他朋友的抗體是肉腳,而他的抗體卻是特種部隊。效價的比值就不同,所以才需要去同一個實驗室作,才有一個標準。
(高端的數據以及AZ中和抗體效價是中研院做的,而且AZ的比較數據也都是統一由桃醫的接種者抽血的)
然後來談保護力這個 意義,為何BNT很高。
像BNT保護力宣稱95%,是當初作實驗時美國還沒大流行,所以100個人在社區裏,當然碰不到幾個感染者,所以當然保護力就好。
而AZ比較慢開發出來,所以實驗時,100個人碰到受感染者的機率較大,所以數據就會較差。
所以高端為何不能在台灣做三期?可能會保護力99%,就是這個原因。
有沒有保護力是要實作的,依照變種速度,做完,才開始施打大概人也死一半了。
大家可以思考看看,現在以色列人體實驗場測試出來的,BNT 保護力剩多少??
因為沒有一個一致性的標準,所以大家都說mRNA保護力很高,但實做之後後各國報告出來都沒有一個和一開始出來的數字一樣的,都變低很多。
另一個議題是免疫橋接預估保護力,這個議題也因為高端使用,所以被抹黑的最深。(國外正在使用這個方式印證)
大家可以注意看看,次世代疫苗為何開始討論用效價橋接的方式去『預估保護力』,是因為病毒變種太快,在新藥未進入三期時,就發生變種,根本來不及開發。
所以藍白粉不要急著污名化免疫橋接啊,這個可能會打臉以後的你。
另一個疫苗能不能降低死亡率,如果參考國際資料,可以發現重點在於治療方式的改變與人體測試,而改變醫療方式與用藥才是重點,並不是打到BNT神藥。
真的不用急著去神化疫苗,世界上科學家與藥廠,還在努力探究疫苗與變種病毒,但是每個政客都變成疫苗專家,每個鄉民都變成疫苗神人,人人說得一口好疫苗,但是對於名詞本身,以及疫苗期別,完全不了解。
假的啦,沒有國際認證,政府帶頭炒作啦,沒有三期啦。
國際認證的WHO,一開始是不建議大家戴口罩的喔!
我們沒有國際認證的政府,可是超前部署,要求大家戴口罩。防疫這種東西,真的不用口水啦。
現在這個時候,該打的就去打,不要抹黑疫苗,只要你覺得安全就去打,讓群體免疫達到(一定量的人有抗體),才是目前最重要的。
附上羅一鈞的講法
https://youtu.be/uexMGQvk8DY?t=2357